佛告须菩提:“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: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若卵生,若胎生,若湿生,若化生;若有色,若无色;若有想,若无想,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何以故?须菩提,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”
在《金刚经》中,有一段经文常常让读者感到困惑:“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何以故?须菩提,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”这段经文看似自相矛盾,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佛学智慧。今天,我们就来探讨这句话的真正含义。
从经文文本来看,貌似是有一些逻辑矛盾:既然佛陀告诉了须菩提,要度化所有众生入无余涅槃。这个工作做了之后,佛又说,“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”这不是自相矛盾吗?佛陀接下来又说了没有真的灭度的原因:“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” 对于这段文章,可能很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解:菩萨发愿要度化众生,佛说其实你度化不了,不仅你没度众生,你连菩萨的资格都不配。
笔者认为这样的误解,其实与佛经的惜字如金有关,经文省略了很多逻辑上的过渡词,致使我们在阅读时往往遇到障碍,即便是名家对于佛经的注解往往也是众说纷纭。
其实这段经文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:佛说菩萨应该度化众生入无余涅槃,但是如果在度化之前先把众生分门别类,分了三六九等,有了这个分别心,在实质上你是无法真的度化众生的,因为真正的菩萨是不能够有分别心的,对于度化这件事也不应有执着心。
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,我们可以类比一个老师教化孩子的场景:一位老师发愿说他要教化天下所有的孩子,无论这些孩子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,健康的还是残疾的,无论是领导的孩子,还是普通人的孩子。其实这位老师是没办法教化好这些孩子的。因为从实质上讲,这些孩子其实是没有本质区别的,只是老师作为成年人的分别心强加给他们的名头。一旦老师有了这个分别心(住相),一旦有了我要教化的执念(我执),他就注定无法真的教化这些孩子了,因为他的境界根本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老师。
总结起来,“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”传达了以下两个重要法义:
1.众生的空性
佛教认为,众生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心所现。众生的形态和境界多种多样,如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,有色、无色,有想、无想,非有想非无想等。这些众生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没有固定的自性。所以不应执着于众生的相。
2.灭度的虚幻性
“灭度”是指使众生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,即无余涅槃。虽然菩萨发愿度化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,但实际上这些众生本身是空性的,没有固定的实体。所以,虽然菩萨在形式上度化了众生,但度化本身有了执着心(我执)和对于众生空性的认识不足带来的分别心,所以灭度就不是真的灭度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配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